黔劇,貴州地方戲曲代表劇種,曾名文琴戲,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黔劇是在貴州說唱曲種“貴州揚琴”(亦稱貴州文琴、貴州彈詞)的基礎上,吸收“貴州梆子(亦稱“本地戲”)”等姊妹藝術的養分而發展起來的地方戲曲劇種,迄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。
1960年,中共貴州省委以貴州的簡稱“黔”正式將文琴戲命名為黔劇,使黔劇成為貴州地方劇種的代表,并組建了貴州省黔劇演出團。1960年8月31日,在貴州省黔劇演出團的基礎上,正式成立貴州省黔劇團。
代表劇目有《秦娘美》《奢香夫人》《搬窯》《中秋月》《月正圓》《姊妹崖》《貞女》《大學生村官》《九驛圖》《湄水長歌》《天渠》等。1960年7月1日,貴州省黔劇團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黔劇《秦娘美》,得到了朱德、陳毅、習仲勛等中央領導的高度贊譽。隨后,《秦娘美》《搬窯》在京、滬、杭、蘇演出,得到梅蘭芳、周信芳、歐陽予倩、馬少波、蓋叫天等著名藝術家撰文贊評,使黔劇和劇團在全國產生影響。1960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戲曲藝術片《秦娘美》,在國內外發行。1979年《奢香夫人》晉京參加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,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創作一等獎、演出一等獎,并受國家民委之托...